自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肿瘤营养学术会议上,医院引进人才、医院(医院西区)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主任的李苏宜教授在《肿瘤内科营养代谢治疗新思维》的主题报告中提出的正确运用营养治疗联合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期、营养代谢治疗是内科肿瘤治疗学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肿瘤内科临床发生巨大变化等观点,引起了与会专家和代表们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共鸣。

作为国内第一家成立的、专业从事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治疗的整建制团队的学科带头人,李苏宜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患者营养与代谢调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终于在“伯乐”——医院副院长、医院院长刘同柱的支持下结出了喜人的临床成果。这一成果的贡献,不仅让作为西医肿瘤内科亚专科的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的建设驶上了科学发展轨道,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而且使越来越多的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患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有效诊治和人文关怀。

矢志不渝

坚守肿瘤营养治疗研究20余年不动摇

李苏宜有着近30医院和肿瘤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阅历。他生于苏州,长在中原,奋斗在华东。早年他创造性地将临床营养学理论应用到肿瘤内科临床实践中,坚守肿瘤营养治疗探索的情怀从未改变。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他在内科肿瘤学营养代谢、晚期食管癌诊疗领域已有建树,并获得恶性肿瘤代谢与营养治疗领域的认可。

李苏宜从年起担任西医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年38岁的他晋升为临床医学教授,曾先后担任医院肿瘤科病区主任、医院肿瘤科主任,东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医学院肿瘤学教研室主任、医院临床肿瘤中心主任等职务。他长期从事肿瘤学理论及临床医教研工作,曾经先后主持郑州大学(原河南医科大学)、东南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临床肿瘤学”理论课课程,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肿瘤学”理论课课程,指导毕业内科肿瘤学硕士研究生36名。他的学生中,有的已医院的肿瘤内科学科带头人,使他倍感欣慰。

坚守梦想,矢志不渝。20多年来,李苏宜始终痴迷于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临床研究与实践,尤其擅长解决营养不良肿瘤患者的抗肿瘤药物治疗、肿瘤患者胃肠功能修复和营养治疗、非手术适应证癌性肠梗阻内科治疗、癌性恶病质逆转治疗等肿瘤内科疑难问题。早在年,河南省地方发行量第一位的《大河报》以“印少光的生命之光”为题,整版报道了一位因术后辅助放疗致完全性肠梗阻的睾丸内胚窦瘤患者接受李苏宜治疗的经过。这位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在长达十六个月的时间内不吃不喝,靠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挺过营养状况纠正、肿瘤复发化疗再缓解两道“关卡”,经过二次手术疏通梗阻的肠道后,重返工作岗位,健康存活十年。

年,李苏宜应邀加盟东南大学任临床肿瘤学学科带头人,开始肿瘤专科和临床肿瘤学学科组建的创业生涯,截止到年,全面开展了放疗、药物治疗、热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干预等抗肿瘤方法,建立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人才资质梯度合理的专业团队,并被评为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他先后设计发明了晚期食管癌化疗方案3项,其中一项获得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另一项以SCI论文形式在国际上发表,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慧眼识才

国内首家整建制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启用

年1月23日,李苏宜在医院的新平台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他负责组建的国内第一支专业从事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治疗的整建制团队——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投入运行,并被定位为西医肿瘤内科的亚专科。李苏宜介绍说,这个学科由肿瘤内科医师、临床营养医师、肿瘤学专业护士、临床营养护士、营养师和营养技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首期开放床位40余张,配备全套专业设备和营养配置室。

李苏宜的研究成果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设计了完整的学科构架和功能定位:专业、规范及有效开展肿瘤营养治疗的临床技术,开拓、提升、完善肿瘤营养代谢治疗技术、技能和知识;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状态评估、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及代谢治疗、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消化道功能修复、减症治疗等技术手段;重点开展消化道功能不全、营养不良肿瘤患者化疗,肿瘤患者营养治疗及其胃肠功能修复治疗,非手术适应证癌性肠梗阻肿瘤内科诊治,癌性恶病质逆转治疗,恶性肿瘤减症治疗等。科室还从“癌性恶病质逆转治疗”、“晚期复发食管鳞癌多线化疗”和“非手术适应证癌性肠梗阻药物治疗”3项肿瘤内科常见难题着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临床探索工作。

从年1月受邀加盟医院,担任医院(医院西区)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主任,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李苏宜带领的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该科临床业务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业务日益受到业界同行和广大患者的认同和欢迎,通过各种途径前来诊治的患者不断增多,首期40张床位的病区常常爆满,最多时加床达10余张。

今年7月,李苏宜教授因长期从事临床营养不良肿瘤患者诊治实践与研究,且是国内肿瘤内科领域的代谢治疗专家,所以当选为《肿瘤代谢与营养》杂志副主编。该杂志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恶性肿瘤营养及代谢治疗的专业期刊,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官方杂志。李苏宜主持或参与临床及基础研究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逾篇,其中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得科技奖励7项。李苏宜还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营养支持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肠外与肠内营养分会肿瘤营养支持学组委员、安徽省医学会肿瘤分会营养与姑息治疗学组组长等。

造福患者

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临床实践效果显著

据李苏宜介绍,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与机体营养物质代谢异常有关,40%~60%的死亡与其相关。营养治疗可维持或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化疗疗效及耐受性,并使部分患者重新获得化疗机会。良好的营养状态是化疗实施的前提条件,而化疗减少肿瘤负荷又为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供了保障。营养治疗已成为内科肿瘤学的重要组分,推动肿瘤临床发生巨变。临床实践表明,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为肿瘤综合治疗填补了一项空白,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以前,安徽的肿瘤患者会分流到北京、上海、广州。现在,这种状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出现了回流。来自合肥市近郊的56岁患者王某,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已无手术指征。因其生命处于濒危状态,被迫医院放弃治疗返回家乡,转入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接受治疗。李苏宜积极予以其针对肠梗阻的内科常规处理,控制血糖并营养支持,排出多浆膜腔恶性积液1万多毫升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下来,随后,症状及体征也明显改善。此时,在营养治疗的保驾下,李苏宜果断采用针对这种特殊情况的化疗方案。经过6周时间的“智斗”,癌魔终于低下了头——多浆膜腔积液消除,肠梗阻症状缓解,患者接近正常进食状态,肾功能正常并有效地控制了血糖。之后,患者接受了规范的抗肿瘤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整个治疗收效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1年多时间。期间圆了他过上春节、抱上孙子的心愿。今年盛夏时节,他了无牵挂地平静离世了。

患者张某,男性,81岁,患食管胸中段鳞癌,双肺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喉返神经麻痹,重度营养不良。针对患者高龄、营养状况不佳及病期较晚等诸多不良因素,李苏宜本着“低毒高效”的思路精心地设计了治疗的预案。经7个疗程的化疗加营养治疗,患者进食梗阻、饮水呛咳症状逐渐缓解直至消失,声嘶明显好转,体重增加了6公斤,化疗副反应不明显。在现有影像学检查已不能看到病灶的情况下,患者接受了巩固性放疗。该患者至今无病存活已超过11个月。

49岁的马先生,因贲门癌根治术加三次化疗后、胃肠功能衰竭、恶病质,入住医院。李苏宜为患者精心制订了诊疗计划:补充能量和营养素联合代谢治疗(促机体合成代谢),修复胃肠功能。6周后患者进食正常,体重提升5公斤,未有肿瘤复发迹象。9个月后返院复查,患者饮食睡眠均佳、营养状态正常,体重较首次入院之始提升15公斤,且肿瘤未复发。

着眼未来

精心打造和推广肿瘤内科营养代谢治疗亚专科

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临床平台,李苏宜没有止步眼前,而是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

李苏宜说,我国肿瘤内科医护人员临床营养学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对中晚期肿瘤患者临床常见营养不良、胃肠功能不全危害的了解和理解不深入,在治疗方面常常束手无策或未予重视。

医院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专业治疗营养不良的亚专科——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该专业将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状态评估、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及抗肿瘤代谢治疗、抗肿瘤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消化道功能修复、减症治疗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机融合,通过营养筛查和综合评估,正确运用营养治疗联合化疗以助增强患者化疗耐受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医院党委书记胡世莲在谈到医院的学科建设时说,李苏宜创建的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学科专业特色明显,一定要推广出去。胡世莲对李苏宜有两个要求,一是要走出去,与国际接轨;二是要带出一支队伍,做大做强。

有了领导的支持,李苏宜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他说,探索更好的营养干预方案及化疗联合方式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再过一个多月,李苏宜负责举办的年全国“肿瘤营养代谢治疗学习班”即将开班,目前他正在对学习班的课程做最优化的设计和准备。在他的心里,医院开设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让更多的肿瘤患者能在第一时间接受科学合理的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是他最大的追求和梦想。

医院的二期工程即将破土动工。当前,除了不断做大做强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学科外,李苏宜最大的心愿就是构建这一亚专科体系,并将其不断推广。

为了这个目标,李苏宜率领他的团队将继续扬帆远航……

来源

健康报

作者

虞德才郭玉海

阅读原文,选择肿瘤临床营养支持产品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价钱
广西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yangbulianga.com/yyblyy/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