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模型1B6hTGFBI人源化小
角膜营养不良症(CD)是一系列由角膜中物质异常沉积引起的罕见遗传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通常为双眼角膜透明度逐渐丧失,导致复发性角膜糜烂和视力障碍。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CD)是常见的CD亚型,由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Induced,TGFBI)突变导致[1]。TGFBI编码的TGFBIp蛋白参与细胞与胶原蛋白的相互作用,在细胞黏附、迁移和增殖中起关键作用。突变的TGFBIp沉积物会在角膜上皮和基质中异常聚集,影响角膜透明度和屈光度,从而损害视力[1-2]。 图1沉积物位于角膜前基质内的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CD)患者眼部症状[2] 角膜营养不良(CD)亟需新治疗手段 角膜是眼睛前部的无血管透明组织,是光线聚焦到视网膜的起点,为眼睛提供三分之二的屈光力。角膜营养不良(CD)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是角膜各层产生特异性物质堆积,常累及双眼,不同类型的CD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损伤[3]。目前,角膜营养不良(CD)暂无治愈方法,角膜移植是主要的成熟治疗手段,但面临术后疾病复发、移植失败和并发症风险以及角膜移植组织来源短缺等问题。因此,利用基因疗法、再生疗法或细胞疗法等技术开发新型替代疗法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3-4]。由于TGFBI相关角膜营养不良是最常见的亚型之一,TGFBI突变相关的角膜营养不良及其靶向疗法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 图2正常和突变TGFBIp蛋白不同的运输和沉积模式[4] TGFBI靶向疗法以RNA干扰和基因编辑为主 TGFBI编码的TGFBIp蛋白通过介导细胞黏附、迁移、增殖和分化,在多种生理和病理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TGFBIp在角膜、皮肤和结缔组织中均有表达,通过与胶原蛋白连接,为角膜细胞外基质提供支撑[5]。已知TGFBI突变可导致角膜异常物质堆积,抑制突变基因表达成为潜在治疗方向。SiSafLtd开发的RNA干扰疗法SIS--CD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SIS--CDC均通过抑制或编辑突变TGFBI基因来阻止突变蛋白的产生或聚集[6-7]。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TGFBI在各类癌症中异常表达,并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8]。在肿瘤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中,TGFBI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促进多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8-9]。因此,针对TGFBI的靶向治疗同样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抗癌策略。 图3靶向突变TGFBI基因的基因编辑疗法的早期临床前细胞系研究[7] RNA干扰和基因编辑疗法均作用于人源基因,考虑到动物和人在基因上的差异性,将小鼠基因进行人源化修饰将有助于加速靶向TGFBI的基因疗法进入临床阶段。赛业生物通过将小鼠Tgfbi基因序列替换为人类TGFBI基因序列,成功构建了B6-hTGFBI人源化小鼠(产品编号:C)。该模型成功表达人源TGFBI基因,发育正常且无异常眼部表型。此外,基于该模型,赛业生物还将进一步构建人源化点突变疾病模型,欢迎感兴趣的研究者咨询。以下是B6-hTGFBI小鼠的表型信息。 B6-hTGFBI小鼠成功表达人源TGFBI基因 纯合B6-hTGFBI小鼠的肝脏和眼部均成功表达人源TGFBI基因且不表达鼠源Tgfbi基因。 图4B6-hTGFBI小鼠和野生型小鼠(WT)肝脏和眼部基因表达检测 B6-hTGFBI小鼠眼部形态正常 纯合和杂合B6-hTGFBI小鼠眼部各组织形态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表明B6-hTGFBI小鼠的眼部表型正常。 图5眼底(Fundus)、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角膜(Cornea)和前房OCT检测 B6-hTGFBI小鼠视网膜光感功能正常 纯合和杂合B6-hTGFBI小鼠暗适应(Scotopic)和明适应(Photopic)ERG中a波和b波的振幅均与野生型小鼠保持一致,表明该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功能正常。 图6野生型小鼠(WT)和B6-hTGFBI小鼠视网膜电图(ERG)检测 总结 B6-hTGFBI小鼠(产品编号:C)成功表达人源TGFBI基因,不再表达鼠源Tgfbi基因,发育正常且无异常眼部表型。其眼部组织形态与野生型小鼠无明显差异,视网膜光感功能正常。因此,该小鼠是研究TGFBI相关角膜营养不良症(CD)的理想模型,可用于RNA干扰疗法和基因编辑疗法候选药物的筛选及临床前验证。 此外,赛业生物还基于该模型进一步构建了人源化点突变疾病模型,欢迎感兴趣的研究者咨询。我们也提供针对不同点突变的定制服务,以满足广大研发人员的需求。 HUGO-GT?全基因组人源化模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yangbulianga.com/yyblyy/20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上了年纪身体差,可重点补充5种营养元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