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会顺利举行

年5月26日13时-18时,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使用学校的WEBEX会议系统,在线举行了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此次答辩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玉顺教授主持,答辩委员会成员包括教育技术系赵国栋、郭文革、尚俊杰、缪蓉、吴筱萌、王爱华、贾积有老师,答辩秘书为一年级硕士生周铭翩。图:教育学院届教育技术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会议合影首先,答辩主席李玉顺教授宣布答辩开始,并介绍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紧接着,位于全国各地的8位硕士研究生分别报告各自的毕业论文。张志广同学的研究回顾了已有计算思维的评估方法,采用Evidence-CenteredDesign的方法框架,建构了一套用于指导开发计算思维评估工具的方法。同时又基于Bebras任务设计原则,开发了一套总结性评价测试卷(含2个版本)和评价量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CSUnplugged能够促进学生在计算思维的“算法思维”上的增长,并且学生在计算思维的“算法思维”上获得的增长一直都得到了保留。黄涵渝同学则以芬兰的数字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实地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形成了五步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欧盟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并梳理了芬兰中小学教育体系。接着,深入研究了芬兰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模式,并从三个不同的案例分析了芬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开展情况。最后总结芬兰数字素养的特点,提出对中国数字素养发展的建议。纪九梅同学研究了派珀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梳理影响其思想形成的因素、建造主义所具有的特征、如何运用计算机开展变革教育的实践、对教育要素思考的发展脉络以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构建了派珀特所批判的传统学校教育模型与理想的学习文化模型,用流程图概括派珀特的学习三阶段论。这是教育技术系第一篇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者思想的硕士论文。刘雅琦同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和实验后反思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不同英语熟练度、感知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完成音频任务和音视频任务时表现的2X2实验。研究表明,总体来说含有面部视觉信息的视频确实能够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单词语音听辨的正确率。结合神经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结果,该文为二语语音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乔博同学选取数字化阅读实验室设计的《将世界绘进地图》在线课程作为研究案例,抽取四个班级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进的PageRank意见领袖发现算法识别意见领袖,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独立样本T检验、滞后序列分析等方法,刻画意见领袖和追随者在社会网络属性、发帖质量和行为模式三个特征上的差异。许静竹同学基于眼动仪系统这一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所采集的真实课堂数据,从“注意”和“解释”这两个关键视角探究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在真实课堂情境中的专业视觉特征及差异。研究发现,在对学生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yangbulianga.com/yyblss/1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