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了,吃货这个群体。对于他们来说,能够尝尽天下美食简直就是人生夙愿。每次看到朋友圈各种晒美食,这个时候真的是拉足了仇恨,好想像他们那样只想做一个单纯的吃货,过着每天都有美食相伴的吃货生活......

很多胖纸都说自己是吃货,是给自己的胖找理由和自我安慰。

其实“美食”之所以可以增进食欲深受大家的喜爱,是因为这些食物都含有高糖!高脂!高盐!高热量!还有经过过度加工的食物。

俗话说:“病从口入”,吃进去的东西一定要注意!高油、高脂、高盐等食物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比如肥胖、三高、心脏病等问题。甚至还有研究表明:经常吃过度加工食物,会增加抑郁风险。既然“美食”会带来这么多健康问题,那为什么还要吃?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吃哪些所谓的“美食”?

科学家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在研究:到底是什么使一些食物比其它食物更美味、更容易上瘾?结果发现,那些让人觉得美味的食物,主要有两大因素在起着关键的愉悦作用:

1、食物在嘴里的感觉造成假象

食物的味道、气味,还有食物在嘴里的感觉。研究发现,加工食品的蛋白质含量其实相对都很低,但却通过各种调味,吃起来很像蛋白质,结果让你以为自己正在获得蛋白质的时候,摄入更多的糖分和脂类……

2、食物中的营养元素

糖(碳水化合物)——人们对糖没有太大抵抗力,糖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有愉悦感,扭转饮食习惯,让人越吃越多;

另外,科学家还表示:决定食物美味的,绝不是某个单一营养素,糖+脂肪的经典搭配,能让大脑受到的愉悦感比单独吃糖或是吃脂肪都更强烈,上瘾到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

那些一吃就胖的美食

吃货们喜欢的食物,大多都是容易发胖的“垃圾食物”,除了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真的是一无是处。

下面这些全球公认最易发胖的食物,据说每个吃货的最爱!一定要严加控制人体摄入!

油炸食物

我国传统美食之一,因其酥脆可口、香气扑鼻,能增进食欲而深受大家的喜爱。比如:炸薯条、炸鸡腿等,但是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所以它的热量也是极高的。油炸食物几乎没有维生素,因为油炸会造成维生素大量损失——维生素B1在油炸后几乎全军覆没,维生素B2损失过半,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K、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都会大打折扣。

据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一个人一天的食用油摄入量不宜超过25克(半两)。这25克不仅是你炒菜时放进去的食用油,而是食物本身所包含的油脂和外来添加油脂的总量。这样一算,我们很多人每天的食用油摄入量都在不知不觉中超标了。

重口味食物

在大部分情况下,重口味食物都意味着高盐、高糖和高油。爱吃重口味食物的人总在无形之中摄入了过多的钠盐、糖分和油脂,对减脂十分不利。

中国人都有着盐摄入超标的问题,饮食中的钠盐过量不仅会令身体无法排出多余的废水而导致水肿肥胖,而且也会引起高血压等心血管问题。此外,英国国家膳食与营养调查在研究了多名青少年的饮食习惯后发现,盐的摄入量还与糖分挂钩,吃盐越多,喝甜饮料就越凶。

糖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但糖摄入量超标,极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促发多种慢性疾病。尤其要注意“隐形糖”,很多人并不喜欢吃甜食,但糖类总是让你防不胜防。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每天糖摄入量应以不超过25克为佳。但是几乎任何一瓶饮料的糖都大于25克,甚至高出一倍多也并不少见。因此,要想控糖,必须注意饮料的摄入,另外食用的食物中甚至调味料、乳制品中都含有大量的糖。

虽然味觉与生俱来,但也会因为饮食习惯而改变敏感度。如果长时间接触重口味的食物,就会变得更加偏好重辣高盐高糖的食物,形成恶性循环。

过度加工的食物

过度加工食物,往往在制作过程中流失了大部分重要营养素,比如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一方面造成食物提供不了长时间的饱腹感,容易饥饿而摄取更多热量;另一方面,吃进去的大多是热量。

为了加工食物的口感,商家会在食物中额外添加油脂、盐、糖和各种添加剂,使人摄入超过健康需求的油盐糖。油脂过多,不仅仅会引发肥胖;盐过量会造成水肿;糖过多则容易促使胰岛素大量释放,迅速将食物的热量转化合成脂肪。

如何避免沉迷“美食”?

如此多让人吃上瘾的食物,到底如何做,才能避免这些陷阱呢?

1.对比食物的优点和缺点

研究发现,越是展示食物不好的一面,建议大家不要摄入不健康的含糖食品,越是会适得其反,导致人们吃更多。相对的,如果全面了解食物信息(正面or负面),反而不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和激发食欲,可以更好更客观的选择食物。

2.嘴馋一定要吃,可以选择运动后适量摄入

运动后,摄入高GI碳水和蛋白质,可以更好地促进胰岛素分泌、让糖原和肌肉更好合成。而高脂肪的食物放在运动后吃,食物中的脂肪分解也能更高效。

3.靠谱小技巧,帮你科学控制饮食

把健康食物放在容易看得见的地方;

提前计划食谱,防止心血来潮肆意胡吃海塞;

选择小号餐具,控制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yangbulianga.com/hjyybl/1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