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57岁的卡力木哈孜听力残疾,只能干些简单的农活;妻子巴哈提古丽肢体残疾,拄着拐杖也举步维艰;儿子朱玛哈力先天聋哑,一米八的个头,长得憨厚敦实,他是妈妈的“腿”,妈妈要去哪儿,他就背到哪儿。

  多年来,卡力木哈孜一家享受着国家低保和帮扶政策,虽然年已脱贫摘帽,但生活的困苦却一直笼罩着这个家庭,致富奔小康成了一家人的期盼。

  为了这个期盼,在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的帮助下,今年,卡力木哈孜一家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又闻鸟鸣惊喜的泪水洒满小院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

在无声世界里生活了27年的卡力木哈孜,已经不再幻想能听到美妙的鸟鸣声。而沙湾县政协帮扶干部杨大海的到来,给他带来了惊喜,也给一家人带来了新希望。

  今年四月,杨大海第一次来到卡力木哈孜家,看到宽敞的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杂物也摆放得整整齐齐,心里很难把眼前的一切和三个残疾人联系起来。

  走进去年新建的第二套安居富民房里,虽然没什么家具,但窗明几净,墙上的挂毯和炕上的炕桌凸显着哈萨克族特色。巴哈提古丽扶着拐杖坐在炕沿,指点着朱玛哈力,把由她一旁指导、儿子动手炸的馓子、包尔萨克等食品摆在炕桌上,女主人提起茶壶,屋里顿时弥漫着奶茶的醇香。

  给杨大海的第一印象是,这家人挺勤快。

  得知卡力木哈孜是30岁后才听力残疾时,杨大海首先想到的是给他配一副助听器,打开他与外界交流的窗口。这与村党支部书记努尔太的想法不谋而合。

  经过协调,杨大海为卡力木哈孜送来了一副价值多元的助听器,帮他配戴好,让他到外面试试。

  卡力木哈孜小心翼翼地走到院子里,当耳边传来久违的鸟鸣声时,他惊呆了,惊喜地看着屋前草地上飞来飞去的小鸟。愣了一会儿,他大喊起来:“我听到了,真的听到了!”

  卡力木哈孜兴奋得像个孩子,拥抱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还在院子里寻找着一切可以发声的东西。岁月和困苦刻在他脸上的皱纹瞬间舒展开来,惊喜的泪水洒满小院。

送来福音感动的泪水滋润心田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习近平

在详细了解了卡力木哈孜一家情况后,杨大海和村干部反复商议,决定以养鸡为抓手,帮卡力木哈孜一家奔小康。

  “卡力木哈孜大哥,你家院子大,人又勤快,养蛋鸡见效快,天天都能有收入。咱们养蛋鸡致富,怎么样?”杨大海和努尔太一同做起了一家人的工作。

  “什么,养鸡?”卡力木哈孜脸上的皱纹顿时紧绷了起来,巴哈提古丽的头也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朱玛哈力看着父母,一脸茫然。

  鸡从哪儿来?饲料怎么办?从来没有养过鸡不懂技术怎么养?一个个问题让夫妇俩不敢尝试。

  “办法我们来想,鸡我们给你提供,活你得自己干。天上不会掉馅饼,你不能坐着奔小康吧!幸福是干出来的!我的卡力木哈孜大哥。”心直口快的努尔太见状有点急了。

  杨大海耐心地把帮扶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夫妇俩。卡力木哈孜的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巴哈提古丽的头也不摇了,最后异口同声地说:“佳克斯!佳克斯!”

  说干就干,杨大海和努尔太召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拉来了砖块、木头、门板和铁丝网,当天就搭建起一座40平方米的鸡圈,还围起了一大块散养空地。

  三天后,只产蛋鸡住进了“新家”,当天就产下了40多个鸡蛋,这让卡力木哈孜一家高兴得合不拢嘴。

  从此,每天天刚放亮,卡力木哈孜就到村边拔草。当他看着一只只蛋鸡拍着翅膀争相抢食时,提着桶子捡鸡蛋,成了他最开心的事。

  第一次卖鸡蛋,收入了元,一家人将钱传来传去,紧紧攥在手里,感觉像做梦似的,生怕梦醒了,手里的钱就不见了。

  三个人围在一起,边说边比划着算起了账:每天能下50多个鸡蛋,一个鸡蛋1.5元,一天能卖80多元,一个月……

  一家人越算越兴奋,越算越激动,感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滋润了心田。

爱如潮涌幸福的泪水融入小康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习近平

山花烂漫的时节,卡力木哈孜的心情也像山花般怒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总会有人为他送上祝福,卡力木哈孜觉得自己走在了小康路上。

  让卡力木哈孜想不到的是,杨大海又送来了50只肉鸡苗、4袋鸡饲料,还请来了一位养鸡专业户,给他传授养鸡经验和提高鸡蛋品质的配方。

  虽然是说给卡力木哈孜听的,但一旁的杨大海却记在了心里。第二天,他就送来了蛋鸡吃的钙剂、多维素、中草药等,并一一嘱咐用法和用量。

  考虑到每批蛋鸡有休蛋期,杨大海联系到一位爱心企业家,再给卡力木哈孜赞助只蛋鸡。两批蛋鸡交替产蛋,就能保证天天有收入。

  卡力木哈孜养鸡的事传开了,有人为他送来盛放鸡蛋的板盒,有人专门来买他的鸡蛋,还有人给他指点养鸡方法。

  “卡力木哈孜大哥,以后你卖鸡蛋有份收入,小鸡养大卖了又有份收入,不断循环,你就两条腿奔小康了。”杨大海拍着卡力木哈孜的肩膀说。

  “好好好,我要好好养,多多养,可是大海兄弟,我拿什么感谢你们呀!”卡力木哈孜抹着泪,幸福地笑了。

  现在,卡力木哈孜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可杨大海和村干部并没有放松,他们深知,必须把卡力木哈孜扶上马再送一程。

  杨大海请来沙湾大盘鸡创始人李士林。在实地察看后,李士林提议,借助加尔苏瓦特村地处天山脚下的独特优势,以卡力木哈孜家为中心,建立绿色有机养殖基地。他们提供鸡苗和物资,并回收成品鸡,形成产业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养鸡,提高收入。

  “太好了,这样卡力木哈孜就能实现持续增收,自身有了造血功能,他就可以努力向前跑了!以后,他还会成为致富带头人呢!”努尔太高兴地说。

  如今,走进卡力木哈孜的院子,总能看到他忙着喂草填料,儿子开心地打扫鸡舍。小鸡“叽叽叽,叽叽叽”叫得动听,蛋鸡“咯咯咯,咯咯咯”叫得欢快,处处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卡力木哈孜的眼里,常常含着幸福的泪水,因为他知道,自己正在融入小康生活。

供稿:邱广欣、燕文华绘图:王昕

编辑:李文红

审核:王宏、陈文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yangbulianga.com/hjyybl/1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