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标准流程指引下的肿瘤营养治疗
营养与肿瘤关系密切,主要包括两方面:饮食营养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不合理饮食增加肿瘤的发生机会,饮食因素约占肿瘤发病外部因素的30-35%。另一方面,肿瘤常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与肿瘤本身有关,也与抗肿瘤治疗相关。肿瘤患者常伴有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67%,而营养不良又反过来对抗肿瘤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包括降低抗肿瘤治疗耐受性,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生存期。然而,肿瘤患者的营养问题没有得到患者、家属,甚至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从而导致较多患者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下接受抗肿瘤治疗措施。 临床营养治疗需要流程指引,以规避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该流程包括营养诊断(筛查/评估)、营养干预、疗效评价(包括随访)三个阶段。其中营养干预的内容包括营养教育和人工营养(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营养诊断过程包括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有研究证实营养支持并不是对所有患者有益,术前无营养不良的手术患者在接受胃肠外营养后,其临床结局并无改善,而且其发生感染并发症的几率更高。在有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中,接受胃肠外营养后非感染性并发症比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却并无感染性并发症的增加。该研究明确地将营养支持适应证与营养评价联系起来。营养风险患者包括营养不足和目前虽无营养不足,但因手术、感染等因素也将面临营养问题而影响临床结局的患者,故营养风险的范围比营养不足宽,其发生率也高于营养不足。营养风险筛查的目的是确认营养不良或者是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使营养干预治疗能够给予最有可能受益的患者。 营养筛查与营养评估相互不能替代,各有其在临床营养路径中相应的作用。患者经过营养风险筛查后,并不能据此制定医学营养治疗方案,需要进一步评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等。 患者经过风险筛查及评估后,决定需要营养干预,应该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营养治疗方式及营养素的选择。营养治疗方式包括营养教育、肠内营养(口服营养补充、管饲营养)、肠外营养(补充性肠外营养、全肠外营养)。 如果患者能够进流食,但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疗原因所致的摄入量不能满足目标需要量,可以给予营养教育联合口服营养素补充。研究证明抗肿瘤治疗期营养教育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包括提高摄入量,减少治疗相关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Meta分析表明口服营养素补充可以改善住院患者的营养素摄入量,增加体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如果患者在经营养教育联合口服营养素补充,仍不能满足目标需要量,需要进一步评价消化道功能障碍的原因,比如严重的抗肿瘤治疗相关的消化道黏膜炎,或者仅是由于上消化道梗阻而导致的摄入不足。那么前者需要尝试改善消化道功能的治疗,联合口服营养补充,仍不能达到目标摄入量时,给予补充性肠外营养。后者建议尽早置入胃或空肠营养管行管饲营养,可行胃镜引导下经鼻胃、空肠营养管置入,或经皮胃、空肠营养管置入。有研究表明管饲营养较口服营养素补充能够提供更高的营养素摄入量,改善由于消化道梗阻所导致的摄入量降低,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如果患者不同意实施置管,建议补充性肠外营养或全肠外营养支持。 确定了营养治疗方式,需要进一步确定营养素的选择。需要确定的参数包括能量、液体量、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对于能够下床活动的患者,按25-35kcal/kg/d(非肥胖患者实际体重)估算能量,对于卧床患者,按20-25kcal/kg/d(非肥胖患者实际体重)估算能量。液体量按30-40mlkcal/kg/d(非肥胖患者实际体重)来估算。蛋白质按1-1.2g/kg/d(非肥胖患者实际体重)供给,对于已经存在营养不足及恶液质患者按1.2-2g/kg/d(非肥胖患者实际体重)供给。推荐提高脂肪的供给量,与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可达1:1。 营养治疗方案实施后,要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并实时调整,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恶性肿瘤患者在所有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最高,其发生情况取决于肿瘤类型、分期和治疗手段。Pan等研究表明,初次评估的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9.7%,经过住院治疗后再次评估,营养不足发生率升高至26.8%,初次筛查营养风险发生率24.6%,再次筛查发生率为40.2%。而标准的肿瘤营养治疗理念尚未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临床营养治疗的过度和不足仍然普遍存在,因此推荐普及标准流程指引下的肿瘤营养治疗。 把手指按到下面的指纹上,识别图中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疗得好白癜风治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yangbulianga.com/yyblyy/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肿瘤治疗死亡率高,很多是营养不良惹的祸
- 下一篇文章: 健康科普如何进行营养不良的规范治疗